欢迎访问太平洋学会网站        会员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科技成果鉴定发布
印度洋-太平洋交汇区海洋底质系统调查与理论创新
2024年5月23日,中国太平洋学会组织召开了“印度洋-太平洋交汇区海洋底质系统调查与理论创新”成果评价会。会议邀请了9名专家组成评价专家组,专家组审阅了相关成果材料,听取了成果汇报,经质询和讨论,形成评价意见如下:
一、提供的成果评价材料齐全、完整,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成果主要创新点如下:
1、研发了多种新型海洋调查设备,解决了以往海洋底质调查设备自动化程度低、海底原位观测能力差、底质取样-水文观测不同步等技术难题,形成了集“多方式沉积物取样-长时间悬浮颗粒物监测-多参数海底原位观测”为一体的高精度海洋底质调查技术体系,构建了海洋底质调查标准。
2、创新国际合作模式,首次系统对巽他陆架、泰国湾、安达曼海、苏门答腊岛西南海域、孟加拉湾等位于其他国家专属经济区内的广大海域开展了海洋底质调查研究,获得了这些海域丰富的一手样品和资料,编制了印度洋-太平洋交汇区关键海域1:100万沉积物类型图等基础地质图件,填补了该海域的底质调查空白。
3、建立了低纬度海域沉积物物源示踪指标体系,查明了巽他陆架、泰国湾、安达曼海、苏门答腊岛西南海域、孟加拉湾等海域的沉积特征、物质来源和输运过程,总结提出了典型海域不同时间尺度的沉积模式;构建了典型陆架区高分辨率年代地层框架,揭示了亚洲季风、淡水输入和水道启闭等对古海洋、古气候变化特征的控制机制。
三、该成果自2012年以来,已在印度洋-太平洋周边国家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同时为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洋安全保障、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四、该成果取得11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形成团体标准和专项标准各1项,发表了101篇论文,出版了2部专著,对促进印度洋-太平洋交汇区海洋底质理论创新和成果应用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成果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印度洋-太平洋交汇区海洋底质调查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相关链接
中国太平洋学会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68511085 京ICP备170041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