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中国太平洋学会在青岛组织召开了“滩浅海油田海洋工程环境条件保障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成果评价会。会议邀请了9名专家组成评价专家组(名单附后),专家组审阅了相关成果材料,听取了成果汇报和演示,经质询和讨论,形成评价意见如下:
一、 提供的成果评价材料齐全、完整,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 成果主要创新点如下:
1、研发高频高空间分辨率海洋要素精准预报智能模型,构建了滩浅海海洋环境预报预警体系。首次在黄河三角洲海域建立全要素周年联动观测网,创新开展了高悬沙下海洋环境设计参数精确推算和精细分区,为海洋工程设计及运行安全提供支撑保障。
2、构建高精度滩浅海地质灾害探测、监测及模拟技术,明晰粉质土在海洋动力作用下的致灾机理,创新滩浅海地质灾害预测、评价及区划方法。明确黄河口流路变化对水下三角洲冲淤格局的影响,揭示工程地质环境特征,阐明典型地质灾害类型与分布,为滩浅海油田海上工程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3、创新海上平台和海底管道稳定性监测及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优化移动平台插桩稳定性分析方法,构建移动平台插桩风险防控体系,实现平台异常状态、设计限幅、未来灾害天气下的三重预警。首创了海底管道周边沉积物液化冲刷致灾过程的人工智能-数值仿真模拟方法,实现了沉积物动态响应与液化冲刷过程的高效解析和智能预测。
4、构建滩浅海油田安全运行管理体系,形成相关标准,保障油气开发安全。优化滩浅海油田产能布局及开发方案,在胜利海上油田示范应用,实现油田增产增收。
三、 该成果自2007年以来,已在滩浅海油气开发、海洋工程建设、防灾减灾、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创造经济效益29.3亿元,降低了海洋工程灾害风险,促进了行业科技进步,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 该成果取得26项国家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形成16项标准,发表了208篇论文,7部专著,对海洋石油工程环境条件保障技术及其相关学科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
评价组一致认为,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海上平台和海底管道稳定性监测及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