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太平洋学会网站        会员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学会动态
《中国自然资源报》1版刊文《打造蓝色经济新增长极 ——首届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论坛综述》

日前,首届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论坛在山东省日照市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太平洋学会、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海洋局、日照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来自国家有关部门、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科研机构、涉海企业的代表和专家齐聚一堂,交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现状、主要经验和下一步工作思路,谋划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与会者一致认为,示范区建设要围绕重点任务,突出体制和机制创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努力将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功能平台。

围绕重点任务推进示范区建设

2018 年11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支持山东日照等14 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并明确了各示范区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如今半年刚过,14 个示范区围绕重点任务,发挥各自优势,认真谋划,稳步推进示范区建设。

“国家赋予我们的重点任务是推动国际物流与航运服务创新发展、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我们有清晰的蓝色路径。”日照市海洋发展局负责人说,日照把示范区功能定位为区域性国际物流与航运服务中心、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临港涉海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海洋经济创新开放先行区。在推动国际物流与航运服务创新发展方面,将开展诚信港口、智慧港口、高效港口、绿色港口“ 四型港口”建设,促进港口由“ 扩量”向“ 提质”转变。在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方面,将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实施《日照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启动编制《日照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开展海岸带整治3 年行动,继续开展“ 五大碧海行动”“ 蓝天、清水、净土、绿盾”等行动,实施好海龙湾全国首例“ 退港还海”工程,实现“ 还海于民”。

探索民营经济参与海洋经济发展新模式,开展海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是浙江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两大重点任务。温州民营经济活跃,在发展海洋产业过程中,政府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温州市洞头区腾挪出土地1300 多亩,建设大小门石化产业基地,预计引进民资30 多亿元。与此同时,该区打造3 万亩紫菜现代产业园,形成集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海上田园综合体。近年来,温州市涉海项目投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民间投资占比越来越高,2017 年占31% ,2018 年占42% ,今年预计可以达到60% 左右。在开展海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方面,温州市洞头区坚持生态立区战略,走蓝色崛起、绿色发展之路。洞头区将生态红线的理念应用于海区管理,生态红线面积占比达16%,在浙江省海岛中比例最高;大力实施海洋环境综合治理、沙滩整治修复、生态廊道建设三大工程,全力做好海洋生态修复。

为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福建厦门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季度例会、月度报表等制度,沿着产业链布局,系统抓好项目建设及监管工作。围绕推动海洋新兴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发展配套能力提升,创新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管理模式这两项重点任务,厦门市提出要强化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构建,包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开展金融创新,发挥海洋创投基金和“ 助保贷”等金融工具效应;突出人才保障,加强海洋人才、创业团队培养和引进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保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厦门市提出强化海洋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模式创新。包括加强陆海统筹,落实完善海域使用审批制度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落实海洋生态补偿管理办法和标准,全面落实“河长制”,完善各类海域污染防治方案,加快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开展无居民海岛、下潭尾红树林湿地公园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监督评价,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厦门模式。

围绕发展远洋渔业和海洋牧场,推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和海洋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主要任务,山东威海提出打造融合式海洋牧场,实现海洋牧场的“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推进5 处国家级海洋牧场、14 处省级海洋牧场建设,并建设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推进冷链物流企业集群发展,加强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发展综合性休闲渔业,建成全国最大的海带、金枪鱼、鱿鱼加工物流聚集地,逐步形成北方乃至全国的水产品定价中心和交易中心。同时,研究出台远洋渔业、海洋牧场、渔业转型升级、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具体扶持政策。

先行先试发挥示范区示范效应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要突出“示范”两字,用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发展难题,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14 个示范区坚持先行先试,提出了明确的创新目标,力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深圳提出示范区建设三大主题:一是科技金融引领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着力实施“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融合,打造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海洋装备等多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产业;二是开放合作引领海洋经济国际化发展,加强海洋对外合作,逐步推进涉海管理与国际规则接轨,争取更大国际话语权,成为中国融入全球海洋经济网络的枢纽城市;三是海陆统筹引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探索陆海产业经济、生态环境、空间开发、城市风貌等的统筹管控,实现陆海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协调发展,形成部门分工协调、市区共建、城市间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局面。

浙江温州开展海洋经济统计制度创新试点,设立县级海洋增加值核算制度新模板。该试点明晰了海洋经济统计范畴界定新标准,实行了涉海经济活动单位名录库操作新流程,制定完善了海洋经济统计监测新办法,提出了渔业增加值核算制度改革新思路;推进海域管理创新,推进以海洋功能区划为基础的“多规合一”,参与温州国家海洋综合管理创新试点,探索开展“标准海”改革。此外,洞头区在全国首创的《“蓝色海湾指数”评估技术指南》在今年5 月通过专家评审,可以科学评估重大海洋生态修复工程成效,为海域内各级监管部门提供科学数据和合理建议,确保在接下来的海洋生态修复行动中取得实效,提高整治修复工程投资决策的科学水平,同时为项目检查、考核、验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福建福州先行先试,推进海洋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成立福州市海域收储中心,设立福建省海洋产权交易平台。福建省海洋产权交易平台试点开展全省境内的海域使用权、无居民海岛使用权、海砂开采临时用海海域使用权等海洋产权交易业务。目前已通过该平台成功出让2 宗项目海域使用权,成交价总额超过1 亿元。福州还积极开展涉海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培育设立涉海金融机构,加大服务模式创新力度,持续创新涉海金融产品;开展海水养殖海权改革试点,在连江县黄岐镇大建村开展以养殖海域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使用权证和养殖证“两证联通”为主要特征的“养殖海权”改革试点,并将对改革试点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形成可示范、可推广、可复制的海水养殖新模式。

江苏连云港提出要促进海洋服务业集聚发展,创新示范“ 平台+供应链”物流发展模式,深化“ 一带一路”旅游合作,加强“ 一带一路”海洋文化旅游对接;创新示范湾长制,逐步形成“以海定陆、以陆护海、网格协调、信息保障”的湾长制“连云港模式”;创新示范高压变频船用岸电绿色节能专利技术,推进船用岸电新成果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全力抢占世界绿色水运制高点;创新示范公共智慧海洋服务,制定示范区海洋经济统计直报管理制度,在示范区内开展连云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和口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专家支招示范区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

“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为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也是在全局中具有引领性、标杆性的重大任务。”中国太平洋学会会长张宏声说,此次论坛的召开,必将对我国海洋经济的纵深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将给沿海各地海洋经济高质量的发展贡献许多良策。他表示,中国太平洋学会将全程跟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和交流,在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积极做好技术支撑、工作动态研究和经验交流等方面的工作,并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好各项服务。

各示范区在会上分别介绍了建设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打算,与会专家逐一进行点评,提出建议。大家一致认为,示范区建设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目标;要突出各地特色,围绕示范区各自的主要示范任务开展先行先试;要加强示范性的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要打造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聚。

“我国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近海开发过度,传统海洋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另一方面,深远海开发不足、海洋科技支撑不强、产业层次不高、生态保护不严等问题凸显。”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金翔龙在主题演讲时,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提出6 点建议。一是完善顶层设计,出台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政策举措。组织起草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政策意见及相关规划,提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经济质量效益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制订分阶段行动方案、时间表和路线图,有力推进海洋强国建设。二是融入重大战略,不断拓展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充分发挥海洋经济在推动落实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中的作用,促进陆海在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全方位协同发展。三是加速动能转换,推动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海洋港口,优化全国沿海港口布局;积极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探索以近浅海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为重点的现代化海洋渔业发展新模式;拓展提升海洋旅游业,支持海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四是强化用途管制,构建陆海一体保护利用新格局。严格保护海洋资源,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严守生态红线,强化整治修复,坚决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加强海岸线保护修复,优化近岸海域开发布局,科学控制开发强度,逐步构建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污染联防联动机制。五是实施科技攻关,突破一批涉海关键核心技术。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网络,重点发展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新技术,集中力量突破关键环节,加快构建政策牵引、企业主体、应用导向、军民融合、产学研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供给和技术装备支撑。六是开展试点示范,创新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海洋产权制度,促进海洋经济要素市场化配置,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相关金融服务,加大涉海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推动海洋信息资源共享,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海洋资源开发,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有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入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鼓励结合各自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围绕1~2个重点方向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先行探索,为其他地区提供引领示范。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广顺在主题演讲中建议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他指出,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海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以来,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可比增速达到17.2%,远高于海洋产业年均8.3%的可比增速。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特征和优势: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加速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显著、节能环保;位于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高素质劳动力集聚。进入新时代,海洋新兴产业将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全球治理,构建蓝色伙伴关系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应当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转载于2019年6月4日中国自然资源报 首席记者王少勇

相关链接
中国太平洋学会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68511085 京ICP备170041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