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太平洋学会网站        会员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理事会工作
中国太平洋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中国太平洋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中国太平洋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 张登义

2015年10月17日

 

各位领导、各位理事、同志们:

    中国太平洋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已经届满,我作为本届会长,有机会与各位理事一道工作几年,实感荣幸。几年来,依靠国家海洋局的坚强领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积极推动学会各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较好地完成了本届理事会的任务。在这里,请允许我并代表学会常务副会长鹿守本等班子成员,向国家海洋局领导和各有关部门,向本届理事会的全体常务理事、理事和各分支机构,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学会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现在,我受第四届理事会的委托,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第四届理事会的基本情况

    1. 第四届理事会由22名常务理事,70名理事组成,理事构成广泛,有来自国家海洋局系统、海军、沿海各省市海洋厅局、中央各涉海部门和产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及北大、清华、人大、中国海大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形成多层次、多专业的侧重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社团组织。学会现有20多个团体会员单位,会员人数约3500人。

    2. 本届理事会现设机构有:学术研究工作委员会、《太平洋学报》编辑部、太平洋区域合作专业委员会、海洋经济分会(天津)、太平洋地区经济研究会(上海)、海洋管理研究会(青岛)、东海研究会(上海)和南海研究会(广东)等。这些机构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等活动,为学会工作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本届理事会于2008年2月选举产生。根据本届理事会章程,任期为5年,因各种原因,我们已超期服役两年。但我们并未因此而停止脚步,在坚持努力开展各项工作。

二、第四届理事会开展的主要工作

    本届理事会确定的学会性质定位是:在中央大政方针的指导下,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的“多学科综合性的群众性的学术团体”,高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旗帜,遵循“立足中国海、探索太平洋、关注国家发展、理论世界大局”的宗旨。按照学会章程的这些规定,我们团结和组织从事有关海洋问题和太平洋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广泛开展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咨询服务活动,积极为会员提供展示才华和学术观点的平台;在学会活动中,我们努力坚持民主办会,发扬学术民主和良好学风,力争为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和国家海洋局工作,以及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合作与发展,贡献力量。

    (一)提升学会的研究和咨询能力,为海洋维权、安全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1. 近年来,我国周边海洋安全形势多变,岛屿争议、海域划界争端日趋激烈。应对这种新形势,我会向局有关部门申请立项,以“东海、南海争议岛屿史地考证及相关问题研究”为题开展研究,重点是围绕我国与日本在钓鱼岛、我国与南海周边声索国在南沙群岛的主权争议问题,开展在海权维护和海洋安全保障两大领域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在为期五年的研究中,本课题凝聚了两百多位国内、境外的专家学者参与研究,学科之多、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岛争问题研究上实属少见。在历史文献资料、古地图考证、法理研究、权利主张、解决路径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其中还发现了一些新理论、新观点和新史料。已出版相关专著3部:《南海发展问题研究》、《海洋法基本问题研究》、《钓鱼岛历史问题研究》;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在《太平洋学报》出版岛争专刊4期,促使岛争研究成为2013年我国社科十大研究课题之一。

     2. 在我国酝酿开启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前期,我会开展了“郑和下西洋相关问题研究”,该课题是应原国务委员宋健同志的提议而开设的。通过对郑和七下西洋、经略海洋、安抚南海周边、构建海洋秩序、治理世界的历史经验研究,高度概述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功绩。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与西方航海大发现的比较研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仁举”“和睦友好”的高大形象,也揭示了西方的掠夺扩张和殖民统治的丑恶面目。此项研究,还得出了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权意识的重要体现,是维护海洋秩序、保障海上丝绸之路安全畅通的一大举措,是海洋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有益尝试等重要见解。其研究成果,获得评审专家们 “有创新观点、国内先进”的较高评价。

    3. 海洋安全事关国家安危,涉及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海上通道安全等诸多方面。为了应对当前我国海洋安全形势,我会于2011年开展“中国海洋安全战略研究”,项目取得了多个部门的支持。在研究过程中,我会适时开展咨询活动,形成了“开拓两洋通道、确保海上能源交通安全”和“开凿克拉地峡可行性报告”等多份研究报告,相继向有关部门提交咨询建议书多份,均得到良好评价。

    4. 海洋管理是国家海洋局的一项重点工作。我们看到,在海洋管理中存在的制度尚不健全、执法不够到位,中央与地方之间、部门之间职责仍不清晰等问题,仍须下气力解决。为了提升我国的海洋综合管理水平,提高依法科学用海和治海的有效性,我会组织开展了“中国海洋管理哲学研究”。目前,该项目第一阶段研究已经结束,已取得一批成果,包括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近100篇,《中国海洋管理哲学研究论文集》也正在编辑出版中。

    (二)针对海洋事业发展中和太平洋事务中的问题,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与交流,提升学会的社会影响力

    学术交流是学会推动学术成果转化、提升学会影响力的主要形式。我学会积极利用民间学术团体的身份举办不同类型的论坛、学术交流会和研讨会,构建学术交流平台,增强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的交流,增强国际间的学术交往,促进中国与太平洋沿岸国家之间的合作。几年来,学会主办的系列论坛已经成为探索海洋问题和太平洋问题的一个重要平台,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参与。

    1. 成功主办多次中国海洋论坛。例如第四届中国海洋论坛主题为“海陆统筹与可持续发展”,围绕“以陆带海、以海兴陆、陆海协调、互补共荣”等问题展开交流,为促进把“陆海统筹”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做出了贡献。今年9月份,我会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海洋论坛,主题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行动”,吸引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参会,并同象山“开渔节”结合在一起,声势较大,在中国启动和引领“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合唱中,我会发出了强音。

    2. 参与主办第四至第六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和主办首届海岛经济论坛,分别以“保护渤海环境”、“保护海岛环境”、“发展海岛经济”、“兴海强国”为主题。这一系列论坛的举办,为促进“建设海洋强国”这一国家重大战略的出台和实施贡献了力量。

    3. 2013年中国太平洋论坛的成功举办,是本届理事会工作的闪光点。这次中国太平洋论坛是经外交部批准的,是历届论坛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论坛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邀请到20多位国外、境外知名专家参会,国内专家学者100余人,加上主动列席会议人员和记者,总参会人数超过200人。原国务委员宋健、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和原首席经贸谈判代表龙永图等重要领导人和著名专家到会讲话或演讲。除举办大会外,论坛还分三个专题(即太平洋时代、海洋安全合作、海洋可持续发展)展开讨论和交流。会后形成的论坛成果总结,以及就太平洋区域“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相关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已呈报中央海权办、外交部和国家海洋局,获得高度评价。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我会太平洋论坛的品牌和知名度。

    4. 为了推进学会的学术研究工作和学术成果转化,我会结合课题研究的进展,前后举行了一系列专题学术研讨会,如“我国东海、南海岛屿争端与海洋安全形势研讨会”、“东海争议岛屿史地考证研讨会”、“南海争议岛屿史地考证研讨会”、“《海国记》手抄本发现与钓鱼岛新证据审阅评估会”、“南海‘九段线’与历史性权利研讨会”等等。通过一系列岛屿争端方面的学术研讨,凝聚国内、境外的研究力量,从历史依据、法理依据、历史性权利的适用性等各个角度,厘析主权归属,更加强化了钓鱼岛归属我国和南海诸岛归属我国的坚定意志和一贯主张,并提出维护海权的对策建议,这些都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国家核心利益提供了有理有据的支撑。

    5. 学会积极支持各分支机构和成员单位开展相关学术研讨交流活动。如支持以太平洋地区合作专业委员会为主召开的一系列“东北亚局势研讨会”,关注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探讨中朝关系的发展前景,加强研判,正确把握,提出对策。研讨结论和对策建议已引起外交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认真办好学报,以及通讯和网站,加大舆论宣传,搭建牢固的交流平台,增大学会智库分量

     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学会既有较大影响力的《太平洋学报》和中国太平洋学会网,又有不定期印发的《太平洋通讯》,学术平台和会员交流窗口较为完备。

    1. 本届理事会成立后,立即着手对《太平洋学报》在办刊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整改,并决定从外地迁京办刊。2009年下半年完成在京编辑部的组建,2010年正式在京运行。几年来,学报办刊质量大幅提升,不仅连续保持双核心期刊、C刊的地位,而且在2014年全国630多种社科类综合刊物评比中取得排名第29位的佳绩,学术影响力大有提高。当前,学报在加速向海洋人文社科期刊转型。现在学报刊登的涉海论文已占发稿量的50%,随着涉海论文成熟度的增多,这一比例还有望提升,《太平洋学报》有望成为海洋界和社会各界看重的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类重量级的学术刊物。

     2. 网站是当今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中国太平洋学会网站乘势发展,已成为扩大学会宣传、会员交流的重要窗口和信息平台。2011年之前由于多种原因,学会网站缺乏管理,内容陈旧,点击率很少,不足两万。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在学报编辑部门专门增设人员对网站进行管理,更新内容,美化版面,开设专家论坛、会员窗口等栏目吸引读者,收到较好的效果,目前总点击量已接近130万。

     综上所述,本届学会所做的事情,比较显眼的得到大家认可的主要是这么几件:

     一是把长期游离在局外的中国太平洋学会,纳入到国家海洋局领导和管理的范围内;二是把宽散的太平洋学会的活动,凝聚到主要为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和国家海洋局工作以及太平洋区域合作服务作贡献的轨道上来;三是在活跃地开展各种学术活动中,积极主动地组织多项专题研究,向决策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咨询建议;四是下大气力,认真办好《太平洋学报》,在坚持把学报办成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和中国政法类核心期刊的同时,着力把学报办成海洋界喜爱的海洋人文社科类重量级的学术刊物。

    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主要原因在于:国家海洋局的正确领导,局属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局学会办的有效管理和海洋出版社的全力配合,各位理事、各分支机构和众多专家学者的热心参与。在这里,我代表学会班子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三、几点工作体会

    (一)近几年来,中央更加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发展和国家海洋局工作不断呈现新局面,这是中国太平洋学会顺利开展各项活动的根本前提。

    (二)主动争取主管部门国家海洋局的强力领导和局属各单位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是中国太平洋学会的工作有所作为的可靠保证。

    (三)把学会的工作主线,确定为服务于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大局和国家海洋局中心任务,才能使中国太平洋学会的工作根深蒂固。

    (四)学会的工作,在努力搭建好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各项学术交流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专题研究,不断增大研究含量,探索学会向智库方向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太平洋学会的生命力。

四、对今后学会工作的设想及希望

    七年来,第四届理事会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主管部门国家海洋局的要求和广大会员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包括为海洋事业发展服务的力度不够,吸引的专家学者不够广泛,学术交流和专题研究不够深入等等。所有这些,有待于新一届理事会研究解决,并开拓新的局面。关于今后学会的工作,提出一些初步设想,权当对下一届理事会的殷切期望。

    1.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把太平洋学会逐步建成海洋人文社科研究和交流的重要基地。希望尽快完成一些还未结题的研究项目,并结合海洋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开创新的研究和交流项目,促进海洋界切实重视包括战略、政策、体制、管理在内的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应用,促进海洋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形成,更好地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和太平洋和平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 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央关于发展新型智库的指示精神,主动争取承担政府部门主要是国家海洋局委托或交办的带有部分职能性的任务,为政府部门采购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引领太平洋学会向新型智库方向发展。当前,要更加重视围绕建设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建设、海洋维权、海洋管理体制改革、海洋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选准专项,主动向国家海洋局请命,组织专家队伍,深入开展研究,提炼和转化成果,形成有价值的咨询建议。

    3. 继续贯彻我会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学会工作要在遵循中央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学会是平台,更是纽带。做学会工作就是利用学会这个平台,发挥纽带作用,让专家学者在这个平台上相互交流、促进学术进步,并在纽带的作用下,把专家学者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共同思考海洋事业发展问题和太平洋和平发展的问题。属海洋一部分的太平洋足够大,有关海洋和太平洋的学术问题足够广泛,也足够我们的专家学者孜孜不倦地探索。为此,应发扬光大太平洋学会几十年来形成的海纳百川的博大和百家争鸣的学风,凝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智慧,让太平洋学会这个平台在海洋问题和太平洋问题的学术研究和交流中发挥更大的更有效的作用。

    4. 更积极主动争取主管部门国家海洋局的强力领导和局属各单位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并努力争得海洋产业界的支持,这是学会健康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必备条件。

    5. 要大力扶持分支机构,督其完善机制,广泛开展各有特色的学术交流活动,为所在地区和所属领域的事业发展服务,并获得所在单位、所属领域的支持。要继续努力,把已经国家海洋局和民政部批准的海洋安全专业委员会(含海洋执法)、海洋文化专业委员会、海洋战略专业委员会和拟议的“海洋地缘政治研讨会”等尽快组建成立起来,并活跃地开展活动。

     6. 坚持继续办好中国太平洋论坛,以及中国海洋强国论坛、中国海岛论坛、中国海洋论坛等。坚持办好《太平洋学报》这份有分量的期刊。

     这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仅供参考。我们坚信,换届后,有国家海洋局的强力领导,在新一届理事会的带领下,依靠全体理事的共同努力,中国太平洋学会一定会越办越好,越办越有生机和活力,一定会为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和太平洋地区和平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以上报告,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相关链接
中国太平洋学会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68511085 京ICP备170041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