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太平洋学会网站        会员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学会动态
海洋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及湿地生态环境保护论坛在滨州无棣举行

       9月21日,由中国太平洋学会、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滨州市海洋发展与渔业局、无棣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太平洋学会海域使用研究分会、滨州市海洋发展研究院、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服务中心、海域海岛环境科技研究院(天津)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海洋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及湿地生态环境保护论坛在滨州无棣顺利举行。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中国太平洋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正楼,天津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天津大学教授练继建,原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王诗成,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原纪委书记、正高级工程师何宗玉,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宋维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自然保护地监测规划处副处长马炜,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房景辉,中国疏浚协会秘书长高伟,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杜永芬,滨州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党组成员、市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陈胜林,无棣县委副书记窦彭波,无棣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斌等。论坛以海上光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湿地生态保护等为主要议题,邀请了国内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围绕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同时也为无棣县海洋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新能源产业链企业等百余位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太平洋学会海域使用研究分会会长、海域海岛环境科技研究院(天津)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伟主持,无棣县委副书记窦彭波,滨州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党组成员、市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陈胜林,中国太平洋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正楼分别致辞。

       无棣县委副书记窦彭波表示,无棣位于渤海之滨,是山东省的“北大门”、对接京津冀的“桥头堡”,海岸线长38.4公里,海域面积约60万亩,海洋资源丰富。近年来,无棣县深入贯彻落实“经略海洋”发展战略,按照做大“虾贝虫藻鱼”特色渔业经济、做强“水港网高游”新兴海洋产业总体思路,全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他诚挚地欢迎国内外业内精英加强与无棣的交流合作,共襄“海上无棣”建设盛举。

       滨州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党组成员、市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陈胜林表示,滨州市海域面积1800平方公里,沿海滩涂130余万亩,海洋资源优势得天独厚。2022年,滨州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441亿元,占全市GDP的14.9%,产业前景广阔。此次举办海洋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及湿地生态环境保护论坛,既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落实海洋强国重大战略的具体行动。感谢各位领导、嘉宾为更高水平的富强滨州建设把脉问诊、传经送宝。

       中国太平洋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正楼表示,我国海洋资源丰富,协调好人与海洋的关系、科学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近年来,中国太平洋学会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作为主要方向,在海洋新兴产业领域、重点学科领域设立了一批分支机构。同时,学会密切关注地方海洋经济发展,与地方开展合作,举办多领域、多层次的学术研讨与交流,得到了社会各界积极评价。他欢迎四海宾朋相聚在无棣,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启迪思路、开阔视野,推动工作。

                                                  论坛主旨报告环节由无棣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斌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作题为“风光水储互补开发,加快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旨报告。报告提出了利用风光(水储)加快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三大要点,扩容:充分利用好多种能源的互补特性,最大化提升风光能在互补系统中的比重,最大化清洁能源替代的容量效应;增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互补系统“预报、调度、控制”的智慧化,减少多重不确定扰动导致的效能损失;提质:要充分利用好不同类型的储能,尤其是抽水蓄能容量大、调峰简单快捷、寿命长的特点,进一步提升互补系统电力外送的质量,将风光“垃圾电”经过互补后变为“优质电”,促进清洁能源的高效消纳。

       天津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天津大学教授练继建作题为“海洋风光能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的主旨报告。他详细介绍了海上风光能源及产业综合体的发展趋势、创新技术及重点研究方向等内容。他指出,我国近海50m水深左右可开发的海上风电超过5亿kW,海上光伏超过10亿kW,开发潜力巨大,产业规模可达10万亿元。同时,海面漂浮式光伏崛起是绿色能源开发的新方向。他提出,山东要把握“因水而生、因港而兴、因海而强”,大力发展海上风光电+海洋产业综合体,通过科技创新,走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融合化、集群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产业引领。

       原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我国海洋战略、海洋功能区划与海洋生态修复治理知名专家王诗成作题为“‘渤海绿色高质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建构”的主旨报告。他介绍,渤海是我国唯一内海,是新时代、国土空间绿色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整体。渤海综合整治收效明显但是问题犹存,生物生态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因此,需要制定我国“渤海绿色高质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明确“洁净渤海”“生态渤海”“低碳渤海”和“高质渤海”建设任务,启动科技、生态、产业与管理等渤海重大专项,树立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样板。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宋维玲介绍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与趋势”。她表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海洋经济延续较快恢复态势,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创新驱动成效凸显,绿色转型加快发展。同时,我国海洋经济仍然面临着科技发展不充分、管理不协调、发展不可持续的挑战。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国内需求空间,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绿色转型发展,深化开放与国际合作。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自然保护地监测规划处副处长马炜介绍了“滨州市湿地资源概况和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3-2032年)”。他介绍,滨州地区各种湿地资源丰富,类型齐全,主要分布在无棣县和沾化区。《山东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3-2032年)》在综合科学考察、本底资源调查和周边社区情况调查基础上,围绕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确定了未来 10 年自然保护区的总体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使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建设工作更趋科学化、规范化,为自然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提供指导。

       南京师范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杜永芬副教授作题为“海洋底栖生物对核电温排水的响应:以田湾核电站为例”的主旨报告。她表示,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使得核电建设被重新鼓舞。但是,温排水产生的热污染对海洋生态具有重要影响。底栖生物因其对环境变化敏感,是境监测和生态评价的重要指标。报告以江苏田湾核电站为例,基于海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对温排水的热效应进行了系统总结,为国家核电生态安全提供基础资料,为管理决策层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房景辉作题为“基于IMTA理论的生源要素高效利用模式构建”的主旨报告。他以水产养殖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引领,运用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 IMTA)的方法,从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生物沉积物利用的角度,阐述了以贝藻参IMTA 和“鱼+沙蚕”IMTA为代表的养殖模式构建方法和效果,不同模式有效提高了养殖系统生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生态特征,为无棣县水产生态养殖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国太平洋学会海域使用研究分会会长、海域海岛环境科技研究院(天津)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伟作题为“海上风电融合模式及制度创新需求”的主旨报告。随着近海资源的日趋紧张,无论从政策推进还是资源禀赋来看,深远海风电已经是未来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的必然走向。通过政策、经济等手段鼓励企业进行综合开发,是提高海域集约利用水平,降低深远海风电开发成本的重要举措。报告建议未来通过编制海洋详细规则、简化融合开发审批流程、适当减免海域使用金、针对综合开发建立专门的制度体系等方式鼓励风电用海融合发展,提高海域集约节约利用的水平。

       论坛期间,与会嘉宾们兴致盎然地参观了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棣近海海域正海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育苗基地、华夏海盐文化产业园。

                                                   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无棣近海海域正海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育苗基地
                                                      华夏海盐文化产业园

相关链接
中国太平洋学会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68511085 京ICP备170041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