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太平洋学会网站        会员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学会动态
第三届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论坛举办
第三届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论坛举办

凝聚智慧,“碳”索未来。2023年11月12-15日,第三届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OCCUS, Offshore 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论坛在厦门大学举办。本次论坛由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中国太平洋学会联合主办。论坛旨在探讨离岸CCUS战略定位,促进基础科学发现与工程技术实践互哺,协同推进产业融合与科技创新,服务于我国海洋增汇与陆海资源、生态、产业、空间互动协调发展能力提升,促进我国乃至全球蓝色经济协调发展。
论坛吸引了来自国内外6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160余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才。专家们齐聚一堂,围绕离岸CCUS发展战略与关键科学技术展开深入交流与研讨,共同展望了离岸CCUS的发展前景,并凝练未来5-10年的核心发展方向。
01 论坛开幕
论坛主席、厦门大学教授李姜辉主持开幕式。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讲席教授戴民汉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向莅临本届论坛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技术精英以及年轻学子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海洋碳汇”对全球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作用,期望各界精英学者能借此学术盛宴共同探索未来海洋资源利用与治理保护的发展方向。

李姜辉主持论坛

戴民汉致欢迎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副总工程师李阳致辞。李阳指出我国沿海地区CCUS工程与技术正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但离岸CCUS工程仍然面临许多挑战,碳捕集、运输、封存安全和驱油利用等工程技术难题亟待解决,本次论坛将为推动离岸CCUS技术发展应用与规模化、产业化作出积极贡献。

李阳致辞
本届论坛的联合主办方中国太平洋学会副会长李正楼致辞。李正楼表示太平洋学会将发挥自身学术资源优势,为论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支持。

李正楼致辞
02 论坛主旨报告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小春、中海油研究总院新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刘强、以及浙江大学特聘教授程军带来精彩纷呈的论坛主旨报告。三位报告人分别以CCUS的战略风险、海上CO2咸水层封存技术,以及微藻固碳研发示范为主题,与参会嘉宾做了多视角多层次的分享与展望,为本届论坛揭开了一个充满智慧和启迪的序章。

李小春作主旨报告

刘强作主旨报告

程军作主旨报告
03 专题报告
第三届离岸CCUS论坛涵盖了八个专题。
专题一
“离岸CCUS战略发展规划”
中科院南海所研究员周蒂重点介绍了玄武岩CO2矿化封存技术,指出洋中脊在碳封存方面的巨大潜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朱磊、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梅应丹以及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工程师周佳丽分别从经济、技术、合作模式等多角度阐释了CCUS技术的复杂性和广泛影响,并强调在推动CCUS技术应用时需倾听各方意见,全方位审视其效益。

周蒂作口头报告
专题二
“海洋生物/藻类固碳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该专题从生理、基因以及藻类产业化等多个角度深入展示了碳中和背景下藻类固碳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厦门大学副教授高光引导会场学者进行交流,专家针对“藻类碳封存的长期存储利用”“海上养殖相较于陆地的局限性及其突破策略”等问题纷纷发表独到见解,同时就“颗石藻是碳汇还是碳源”等长期争议问题展开讨论。程军作分会场总结发言,强调藻类在固碳产业中具有独特潜在优势,其资源化技术有待深入研究,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在未来仍需攻克。

高光主持讨论
专题三
“海洋CO2输送管道及注采井筒安全保障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喻健良、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副所长范振宁、中海油研究总院工艺总师张明、康士伯数字公司全球副总裁吴海锋、大庆油田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孟岚等与会代表,针对海洋CO2输送管道技术提供了一体化动态模拟等CCUS数字孪生构建与应用机理模型。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所长付安庆、中石化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姜东、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杜华龙等代表,针对如何解决注采井筒安全保障问题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技术分享,从数字监测方法和信号处理算法层面对碳封存领域水下管道泄漏点进行探测,有望助推构建管道的定期检测链及低成本商业化模式。

专题专家合影
专题四
“近海咸水层CO2地质封存与驱油潜力”
我国近海咸水层CO2地质封存与驱油潜力极大,来自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三亚南海地质研究所、中海油研究总院以及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的多位工程师,围绕我国近海咸水层碳封存机制、科学选址以及潜力评价进行分享。我国近海盆地封存CO2具有极大潜力,但选址面临地质条件复杂、判断标准不统一等难题。如何因地制宜地推进海底碳封存研究与工程建设,将决定未来规模化海底CO2封存能否成为减轻我国东部及华南地区碳减排压力的关键。

徐绍良作口头报告
专题五
“海底CO2驱油与封存协同理论与技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李琦提出海底CO2封存项目的选址策略,应充分考虑碳源和碳汇因素,如估算沿海碳源排放量级及分布情况、采用多种估算方法进行封存量预估等。随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工程师孙建业及研究员陈建文、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张毅、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李彦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教授刘树阳和副教授韦贝、西南石油大学研究员何佑伟等代表,就各研究领域提出了CO2封存协同理论的方案设计和技术应用方案。陈建文作专题总结,他指出海底CO2驱油与封存协同技术,在碳中和背景下具有广阔前景,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亟需解决,如泄漏机制及安全稳定性评价方法等。

刘强主持分会场
专题六
“离岸CO2地质封存数值模拟与监测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副院长陈聪、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工程师宋学行、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工程师李芳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贺仲金等,分享了离岸CO2封存的机理、数值模拟以及监测技术体系。随后的讨论中,专家们深入探讨了封存地泄漏监测的具体优化机制。李姜辉对海底碳封存监测优化机制提出指导意见,尽管其点位布设方法尚未明确,但建议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具体应用场景及可选工具。对于海底CO2的小通量泄漏,则可通过海洋本身的自恢复能力还原。

宋学行作口头报告
专题七
“海底CO2运移监测的地球物理与数字孪生技术”
海洋二所副研究员牛雄伟、广东省地震局正高级工程师吕作勇、浙江大学研究员俞红玉、中科院南海所副研究员李鹏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工程师刘斌等专家对CO2运移监测及数字孪生技术作了详细介绍。专家表示,在利用声学监测海底碳封存的应用中,需要结合地球物理的工具和方法,如集成水声和地声的信号处理技术及数字孪生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俞红玉作口头报告
专题八
“海底CO2封存声学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邢磊、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教授徐超、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唐秋华、湛江湾实验室研究员董阳泽和鹏城实验室研究员李胜全等专家学者,围绕封存选址及CO2运移周期过程监测,分享了对海底CO2封存声学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的研究成果。

董阳泽作口头报告
除精彩的口头报告外,会场还设有海报展示区,来自14家教研单位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展示了其在离岸CCUS领域的相关成果亮点,为领域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来自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江静练、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王茜茜和博士研究生任昕同学分别荣获优秀海报一、二、三等奖。


04 论坛闭幕
经过两天的深度研讨与充分交流,论坛圆满落下帷幕。在闭幕仪式上,李智等各分会场主持人作总结发言,并对离岸CCUS领域发展提出思辨与启示,为这场学术盛宴画上尾声。最后,本届论坛主席李姜辉宣布,第四届离岸CCUS论坛将于2024年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承办。海洋二所代表牛雄伟表示,第四届论坛将持续聚焦离岸CCUS的未来发展,期待更多的学术交流与产学研合作。

牛雄伟代表发言

论坛总结报告:/uploads/file/20231120/e1dea62088cf6bc0757362a3de88362a.pdf

来源: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相关链接
中国太平洋学会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68511085 京ICP备17004193号-1